采矿工程舰的装备选配需围绕效率、生存与功能性展开。优先提升开采速度与仓储容量是核心原则,工程舰的初始开采速度与仓储量随型号递增,小型工程舰基础开采速度为10000单位/小时,仓储1500单位;中型为34000单位/小时,仓储8000单位;大型则达80000单位/小时,仓储95000单位。技术点分配应优先投入开采设备优化模块,小型工程舰建议优先点满2级开采速度,中型与大型则需在开采速度与仓储扩容间平衡。曲率引擎强化可缩短往返时间,但优先级低于前两者。若资源点距离基地较远,可考虑为工程舰编组AC721重型运输舰提升临时仓储能力。
基础防御可配备SG-145B型通用火炮,该45mm口径武器能有效应对小型舰船与空中目标。高危区域需额外部署护盾发生器或力场激活器,提升工程舰的护盾值与生存概率。若矿区存在敌方玩家骚扰,建议编入1-2艘配备反侦察雷达的驱逐舰护航,但需注意护航舰队会占用指挥值并降低整体采矿效率。辐射区采矿时需额外关注舰船生命值损耗,可通过修复装置或定期轮换受损舰船维持作业连续性。
功能性模块能显著提升采矿体系的协同效率。区域扫描仪与矿石探测器可提高高价值矿脉的定位精度,建议在中期资源紧缺时优先装配。采矿平台是后期关键设施,初级平台覆盖2×2区域并小幅提升采集速度,高级平台支持资源直运功能且效率提升30%。平台选址应优先覆盖金属矿密集区,并与前哨站形成3跳内的物流网络。联盟天赋共享的大型采矿平台可实现多玩家协同作业,但需注意效率衰减与安全防御的平衡。
动态调度与资源测算需结合实时数据。建议建立采矿数据中心监控矿脉浓度变化,当单矿点日开采量超过储量15%时启动轮替机制。航线规划工具可优化跃迁路径,避免舰队穿越高威胁星域。紧急卸货协议能保留60%资源并补偿5%损失量,适合应对突发拦截。后期可研发量子采矿探针提升20%稀有资源发现率,或通过行星裂解技术生成人工矿脉以突破自然储量限制。